當前位置:首頁 > 圖 片 > 中國印 > 列表
中國印 共有 163 個詞條內容

象形文字

    所謂象形,顧名思義就是將客觀存在的事物具體形象描繪成一種具有形象的代表符號。隨著物體的自然形狀將其描繪下來,以傳達人們的某種意旨。如“日()”,像掛于天空的太陽,“月()”則像夜晚天空的彎月,“山()”,則類似高低錯落...[繼續(xù)閱讀]

中國印

會意文字

    是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文字相組合在一起而形成一種具有某種新的含義的字,如步行的“步”字,是兩只腳一前一后行走的形象(),如若在兩腳之間加上水,便成了在水中步行的“涉()”,如若兩腳在攀登,則在兩腳的旁邊加上“()土坡...[繼續(xù)閱讀]

中國印

人頭骨刻辭

    人頭骨刻辭是指將所需要記錄之事刻于人之頭蓋骨,據史載,蠻荒時代商王在征戰(zhàn)勝利后,為示敬意,往往將俘獲的敵方部落頭目殺戮后以祭天帝鬼神,并取其頭蓋骨刻辭以炫耀武功,如右圖:人頭骨刻辭:“人方白……祖乙伐”殷墟出土之刻...[繼續(xù)閱讀]

中國印

商周青銅文化

    熙侯尊(酒器)商獸面紋鼎西周青銅古鼎西周王作左守鼎商史尊(酒器)商青夷觚(音“估”酒器)西周獸面紋甗(音“演”石器)西周盛酒器西周青銅神面卣(音“有”西周盛酒器皿)神面卣酒器銘文...[繼續(xù)閱讀]

中國印

石經古文

    相傳漢代從孔子的宅壁上找出的古書,后經傳抄,摹刻到石經上,仍是先秦文字風貌,因這種文字是以竹蘸漆書寫,入筆粗,收筆細,頭大尾小,形似蝌蚪蟲,故此石經古文又稱蝌蚪文.如下圖:三體石經...[繼續(xù)閱讀]

中國印

籀文(大篆)

    相傳籀文是周宣王太史籀所書而得名,籀文和金文被學術界合稱為大篆,其特點是比“鐘鼎文”更規(guī)范祥備,另據史料記載,周宣王曾命太史作“史籀”十五篇,經整理后,統一成一種新形的文字形式,“史籀篇”與“倉頡篇”、“爰歷篇”...[繼續(xù)閱讀]

中國印

石鼓文

    為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無年月記載,相傳約為周宣王時太史籀所作。亦有說為戰(zhàn)國時秦國文字,每鼓刻一首四言詩,記述了秦王游獵的情景。出土于唐代天興三疇原,現陜西寶雞鳳翔三疇原,石鼓共10只,高2尺,直徑約為1尺多,其形象像...[繼續(xù)閱讀]

中國印

秦小篆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通行的書體,所以又稱“秦篆”,秦始皇統一天下后,以政治上的力量做后盾,命丞相李斯整理文字,凡與秦文不合者不得再用,中國文字至此統一。小篆自秦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字體形態(tài)優(yōu)美,婀娜多姿...[繼續(xù)閱讀]

中國印

璽印的原始形態(tài)——“陶璽”

    中國的制陶文化源于上古時期,依據大量的考古發(fā)掘得到了強有力的證明,制陶業(yè)的發(fā)展伴隨著中華歷史的進程日漸發(fā)達,至夏商時期我國的制陶工業(yè)已達到了非常精美的程度,陶器種類繁多,制陶技術精良,陶器上的花飾紋路也層出不窮...[繼續(xù)閱讀]

中國印

關于中西古印之比較

    大約在公元前1300多年以前,華夏祖先就開始使用印章,并表現出璀璨豐富的印章文化,而在世界各地印章文化都伴隨著社會文明的形成一同產生發(fā)展,在美索不達米亞、西亞北部、古埃及、古印度與波斯灣地區(qū),他們最早印章的出現還早...[繼續(xù)閱讀]

中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