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醫(yī)學知識 > 兒科學 > 列表
兒科學 共有 6434 個詞條內容

乙型流感嗜血桿菌

    簡稱乙型流感桿菌,屬于流感桿菌M型。為革蘭陰性短小桿菌,大小一般為(1.0~1.5μm)×(0.3~0.4μm)。無芽胞、無鞭毛,不能運動。由于M型流感桿菌所含有的莢膜多糖抗原具有型特異性,據此將其分為6型,其中乙型致病力最強。...[繼續(xù)閱讀]

兒科學

乙狀結腸

    結腸的一部分,在左髂嵴平面與降結腸相連,至第三骶椎平面續(xù)于直腸,位于左腹下部及小骨盆內,呈“乙”狀或“S”形彎曲,正常人除腹壁過厚者外,在左下腹可以觸及,呈光滑、稍硬的圓桶狀,粗細如蠟燭,小兒因年齡的不同而粗細不等...[繼續(xù)閱讀]

兒科學

乙狀結腸鏡檢查

    借助乙狀結腸鏡診斷乙狀結腸疾病的一種檢查方法。通過乙狀結腸鏡可以直接觀察直腸及乙狀結腸的腸壁黏膜等的形態(tài),并可實施活體組織采取術。對診斷慢性痢疾、結腸炎、血吸蟲病、息肉、腫瘤、肉芽腫、憩室或憩室炎、巨結腸...[繼續(xù)閱讀]

兒科學

二倍體

    細胞含有兩組染色體的個體。幾乎全部高等動物和一半以上的高等植物都是二倍體。人類正常體細胞的染色體有46條,其中一組(23條)來自精子,另一組(23條)來自卵子,形成的合子含23對染色體(即n=23、2n=46)。...[繼續(xù)閱讀]

兒科學

二重感染

    又稱“菌群失調癥”,是在應用廣譜抗生素過程中發(fā)生的新感染。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內環(huán)境的改變引起體內正常菌群失調或“真空”現(xiàn)象,是誘發(fā)二重感染的重要原因。常見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真菌、...[繼續(xù)閱讀]

兒科學

二次應答抗體

    第二次免疫所產生的抗體,多數(shù)是IgG。...[繼續(xù)閱讀]

兒科學

二級免疫功能

    在初級免疫功能基礎上的異常性免疫應答。包括產生抗體和淋巴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兩個效應機制。這些機制加上補體作用,凝血順序和記憶細胞庫,大力加強了免疫應答能力。如外來抗原被有效清除,免疫應答即告一段落。...[繼續(xù)閱讀]

兒科學

二級絨毛

    受精后2周,胚外中胚層長入初級絨毛中,此時稱二級絨毛。...[繼續(xù)閱讀]

兒科學

二級溶酶體

    諸多一級溶酶體與吞噬體融合在一起,具有降解活性者。由于溶酶體和吞噬體融合,降解被吞噬物,故又名吞噬溶酶體。...[繼續(xù)閱讀]

兒科學

二尖瓣

    心臟左房室口,口徑略小,周圍的纖維環(huán)上附有二片略呈三角形的瓣膜,故稱二尖瓣。瓣膜的游離緣借腱索,乳頭肌和肉柱等與左心室肌相連。當心室收縮時,二尖瓣關閉,阻止血液流回左心房;當左心室舒張時,二尖瓣開放,血液從左心房流...[繼續(xù)閱讀]

兒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