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公元前11世紀(jì)—前771年)通高40厘米,兩耳間距33厘米2006年絳縣橫水墓地出土山西博物院藏鬲甑上下合體,雙立耳,敞口,直腹,獸面分襠足,頸部飾獸面紋,雙眼突出,獸體以云雷紋裝飾。足部飾牛角形獸面紋,器內(nèi)壁有“作寶彝”銘文。...[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西周(公元前11世紀(jì)—前771年)通高40厘米,兩耳間距33厘米2006年絳縣橫水墓地出土山西博物院藏鬲甑上下合體,雙立耳,敞口,直腹,獸面分襠足,頸部飾獸面紋,雙眼突出,獸體以云雷紋裝飾。足部飾牛角形獸面紋,器內(nèi)壁有“作寶彝”銘文。...[繼續(xù)閱讀]
西周(公元前11世紀(jì)—前771年)通高34.5厘米,耳間距33厘米2006年絳縣橫水墓地出土山西博物院藏圓形蓋,圈形捉手,侈口,束頸,雙獸頭垂珥耳,鼓腹,圈足,方形座,座內(nèi)有懸鈴,帶舌。蓋面以四條扉棱分出四組鳳鳥紋,捉手面飾鳳鳥紋,頸部飾兩組...[繼續(xù)閱讀]
線圖示意圖西周(公元前11世紀(jì)—前771年)高9.5厘米,口徑10.3厘米1989年聞喜縣上郭村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帶蓋,附耳,球形腹,蹄足,口沿與耳之間各有兩小柱連接,口微內(nèi)斂,呈斜方折沿,沿一端有虎頭管狀流,腹上部有重環(huán)紋,中部以下有...[繼續(xù)閱讀]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高66厘米,口徑60厘米1961年侯馬市上馬墓地出土山西博物院藏炊煮器。大口,窄沿,深腹,圜底,附耳外侈,獸蹄形足,無(wú)蓋。腹上部飾蟠虺紋,下部飾內(nèi)填雙頭對(duì)稱蟠螭紋的垂葉紋,鼎耳飾蟠虺紋。頸、肩和腹部均以绹...[繼續(xù)閱讀]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高11.3厘米,耳間距14.5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覆缽形蓋,正中有環(huán)形鈕,鈕中有一圓環(huán),為捉手。周圍置有等距3頭立雕臥牛,牛頭前昂,角、耳、鼻、眼清晰,躺臥在地,悠閑自在。鼎體弇口...[繼續(xù)閱讀]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高分別為30、28、26、24、22厘米口徑分別為30、28、26.5、24、22厘米腹徑分別為37、33.6、33.5、31.5、26.5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1組5件,大小相次成列,器形、紋飾基本相同,紋樣隨鼎體的減...[繼續(xù)閱讀]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高29.5厘米,口徑22.5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線圖示意圖蒸食器。上甑下鬲。甑折沿,厚唇略外撇,直頸,下腹內(nèi)收成平底,箅圓形,箅孔為輻射形,內(nèi)外共兩周。頸的兩側(cè)有一對(duì)獸面鋪首銜環(huán)...[繼續(xù)閱讀]
線圖示意圖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高分別為20、19厘米;口徑分別為35.6、36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盛稻粱之器。兩件器物形制、大小、紋樣相同。蓋、器基本相同,上下對(duì)合成一體,蓋、器均作長(zhǎng)方矩形,平口...[繼續(xù)閱讀]
線圖示意圖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高17.6厘米,口徑17.5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折沿,方唇,斂口,束頸,鼓腹內(nèi)收,腹壁上置對(duì)稱的四個(gè)環(huán)耳,圜底,喇叭形矮圈足,下承方形座。盤壁有寬、窄兩周細(xì)蟠虺紋帶,頸部飾...[繼續(xù)閱讀]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高19.8厘米,口徑16.7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線圖示意圖蓋與豆盤扣合后呈扁球形。蓋呈覆碗狀,圓形捉手,母口,可與豆盤子口套合,豆盤深腹,小平底,下承喇叭形矮柄圈足。豆盤兩側(cè)置環(huán)...[繼續(xù)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