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
外形特點
驅動裝置
過去只有越野車采用4輪驅動,一般的越野車,變速器后面裝有手動分力器,前后車軸各裝一個稱為驅動橋的部件。變速器輸出的扭矩通過分動器和傳動軸,分別傳遞到前后車軸上的驅動橋,再通過驅動橋將扭矩傳遞到輪子上。有些轎車也用上4輪驅動裝置,比如奧迪A4quattro、Q7,歐藍德4驅版。轎車的馬力都比較大,加速時重心后移,全車重量就會向后軸移動,造成前軸輕飄。前輪驅動的轎車即使在良好的路面上也會打滑,4輪驅動就可以防止這種現(xiàn)象發(fā)生。
內部設計
轎車上的4輪驅動裝置是常嚙合式,增加了粘性耦合器,省去了手動分力器,自動將扭矩按需分配在前后輪子上。在正常路面上,4輪驅動裝置將引擎輸出扭矩的92%分配到前輪,8%分配到后輪;在滑溜的路面上,將至少40%的引擎機輸出扭矩分配給后輪;當前輪開始打滑時,前、后輪的轉速差異會使耦合器中的粘液立即變稠并鎖住耦合器,從而使傳動軸只將扭矩傳遞至后輪,待前、后輪地轉速差異消失就自動回復原有驅動形式。
轎車的4輪驅動裝置已經(jīng)引進了電子計算機控制系統(tǒng),當前輪或后輪驅動時,車子隨時根據(jù)路面狀態(tài)的反饋信息分配前后輪子的動力,變?yōu)?輪驅動。4輪驅動又可以細分成4種驅動模式:全時驅動(Full-Time)、兼時驅動(Part-Time)、適時驅動(Real-Time)和兼時/適時混和驅動。
分類
四輪驅動系統(tǒng)分為兩大個類別:主動與被動,但目的不外乎只有一個,就是把動力從空轉打滑的輪子移走,然后再重新分配到抓地力較大的輪子上,就好比車輪打滑,我們要用石塊木板等東西塞在打滑的輪子下面一樣,道理很簡單。
全時
全時驅動(Full-Time):前后車輪永遠維持4輪驅動模式,行駛時將發(fā)動機輸出扭矩按50:50設定在前后輪上。全時驅動具有良好的駕駛操控性和行駛循跡性,缺點是比較廢油,經(jīng)濟性不好。
兼時驅動(Part-Time):由駕駛員根據(jù)路面情況,通過接通或斷開分動器來變化2輪驅動或4輪驅動模式,這也是一般越野車或4驅SUV最常見的驅動模式。優(yōu)點是可根據(jù)實際情況來選取驅動模式,比較經(jīng)濟;缺點是其機械結構比較復雜,駕駛員要具有一定的經(jīng)驗才能掌握好切換時機。
適時
適時驅動(Real-Time):采用適時驅動(Real-Time)的車輛,其選擇何種驅動模式由電腦控制,正常路面一般采用后輪驅動,如果路面不良或驅動輪打滑,電腦會自動測出并立即將發(fā)動機輸出扭矩分配給其它兩輪,切換到4輪驅動狀態(tài),操縱簡單。其缺點是電腦即時反應較慢,缺少駕駛樂趣。
特性
四輪驅動的汽車會有更加強的貼地性能
很多人也許會認為四輪驅動的汽車會有更加強的貼地性能,其實他們把貼地性能的概念給混淆了,四輪驅動汽車與兩輪驅動汽車的最大差別在于:FF車型會因為輪子的空轉而轉向不足,偏離了彎道,而FR車型則會甩尾,而四輪驅動則由于各個輪子的動力分配是自動的,就不會存在上面這種問題,這是涉及到汽車的循跡性能的問題,而并非是貼地性能。
四驅版和兩輪版
相反的,同一款車子的四驅版和兩輪版,往往兩輪版的加速性能和貼地性能要強于四輪版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奧迪的A4,因為四輪驅動的車子在重量和摩擦力方面都比兩輪驅動的要大。
被動式的四輪驅動系統(tǒng),采用的是機械式的分動裝置,例如齒輪式的扭力感應差速器--奧迪的Quattro,或者油壓式的分動器--保時捷的911Turbo,該系統(tǒng)是在車輪發(fā)生空轉以后才介入的。而主動式的四輪驅動系統(tǒng),是通過由電腦控制的多碟式離合器來介入的,例如上海大眾的4Motion,電腦會不斷收集輪胎的轉速與油門的大小等數(shù)據(jù),在輪胎發(fā)生空轉以前就把扭力分配好。
內容來自百科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