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醫(yī)學知識 > 周圍血管腔內技術 > 列表
周圍血管腔內技術 共有 545 個詞條內容

1.6.4 急性血栓形成

    急性血栓形成包括導管內血栓形成和導管外血栓形成兩種情況。防止導管內血栓形成的方法是經常地用肝素鹽水沖洗導管。應用肝素涂層的導絲也有幫助。當導管放在動脈中暫時不用時可沖洗后關閉管腔。簡單的方法是,每一次導絲...[繼續(xù)閱讀]

周圍血管腔內技術

1.6.5 輸送徑路血管損傷

    包括血管夾層、破裂和斷裂等。引起血管損傷的主要原因為腔內器械對徑路血管的機械性損傷,包括穿刺、鞘管置入、通過導絲、通過輸送器和球囊擴張等操作環(huán)節(jié)。其中夾層是血管損傷中常見的類型。無論穿刺注射、鞘管置入、操...[繼續(xù)閱讀]

周圍血管腔內技術

1.6.6 栓塞

    是指附壁血栓、硬化斑塊或術中導管內、外新形成血栓發(fā)生脫落造成內臟或下肢血管的栓塞。栓子可阻塞腎動脈、髂內動脈、髂外動脈和腹股溝遠側血管。因此操作中盡量應用彎頭或J頭超滑導絲和前端呈錐形的輸送器進入瘤腔。理...[繼續(xù)閱讀]

周圍血管腔內技術

1.6.7 血管痙攣

    血管痙攣是導管操作過程中的潛在并發(fā)癥,多發(fā)生在血管條件良好的年輕患者,尤其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腔內操作的患者。在一些年輕患者,尤其是年輕女性,其髂股動脈可能無任何病變但血管內徑可以很小,粗大的輸送器進入后由于血管...[繼續(xù)閱讀]

周圍血管腔內技術

1.6.8 腔內修復術后反應綜合征

    是指腔內修復術后以延遲性發(fā)熱和血液成分改變?yōu)橹饕攸c的綜合征。約80%左右的患者出現上述征象。術后發(fā)熱持續(xù)7~10d,多在38.5℃以下。目前發(fā)熱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支架型血管置入后瘤腔大量血栓形成、異物反應和手術創(chuàng)傷...[繼續(xù)閱讀]

周圍血管腔內技術

1.6.9 術后急性血栓形成

    術后發(fā)生急性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流出道不暢和移植物狹窄的患者術后未給予適當的抗凝治療。手術結束應詳細觀察雙側髂、股動脈的血流量、流速。必要時行下肢髂、股、腘動脈造影。嚴重狹窄者需一期行球囊擴張血管成形、...[繼續(xù)閱讀]

周圍血管腔內技術

1.6.10 術后支架型血管狹窄

    盡管腔內修復后造影提示新的血流通道通暢,但在血管嚴重彎曲的病例術后一定時期可造成支架型血管的狹窄,原因是支架型血管置入后造成了嚴重彎曲血管的移位。移位后的自體血管由于存在回復原位的力可造成支架型血管的變形。...[繼續(xù)閱讀]

周圍血管腔內技術

1.6.11 術后腸壞死

    /缺血性腸炎與臀部間歇性跛行該并發(fā)癥的出現與腔內修復后結腸或臀部血液供應障礙有關。術中至少保證一側髂內動脈通暢,通常能避免該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前選擇病例時應仔細觀察結腸是否必須依賴腸系膜下動脈或髂內動脈供血。如...[繼續(xù)閱讀]

周圍血管腔內技術

1.6.12 術后截癱

    截癱是腹主動脈瘤腔內修復災難性并發(fā)癥,但罕見發(fā)生。主要原因與脊髓根大動脈的變異有關。該動脈85%起源于胸8~胸12肋間動脈,但最低可起源于腰2水平。脊髓根大動脈起源于腎動脈下方腰動脈的比率在0.4%左右。當移植物血管覆蓋...[繼續(xù)閱讀]

周圍血管腔內技術

1.6.13 術后其他并發(fā)癥

    其他少見并發(fā)癥包括移植物感染、切口感染、切口下血腫、假性動脈瘤、淋巴漏等,處理與傳統(tǒng)手術相同。值得引起重視的是行腔內修復的腹主動脈瘤患者多是高?;颊?常伴發(fā)心、肺、腎、腦、肝等多臟器疾病,對全身疾病的總體把...[繼續(xù)閱讀]

周圍血管腔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