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胚胎早期,房室結為一團界限清楚的細胞,位于原始心房的后壁,在背側心內(nèi)膜墊的后方,而房室束發(fā)生于肌性室間隔頂。后來,房室束向心房側擴展至結的下方與之相連。就是說房室結來自靜脈竇左角,房室束來自房室管的心肌。有些...[繼續(xù)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在胚胎早期,房室結為一團界限清楚的細胞,位于原始心房的后壁,在背側心內(nèi)膜墊的后方,而房室束發(fā)生于肌性室間隔頂。后來,房室束向心房側擴展至結的下方與之相連。就是說房室結來自靜脈竇左角,房室束來自房室管的心肌。有些...[繼續(xù)閱讀]
關于房室傳導組織的年齡變化,Erichson首先提出,房室結和房室束的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和脂肪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但Rossi認為房室結內(nèi)脂肪纖維組織的浸潤無年齡性變化。李玉林認為,房室結及其束支肌性成分和纖維組織在50歲以前并不顯...[繼續(xù)閱讀]
先去除心房和心室各壁,保留房間隔和室間隔,然后按下列方法取材。后方緊鄰冠狀竇口前緣,垂直切去后方的部分,前方在室上嵴前緣垂直切去以前的部分,下方在三尖瓣隔瓣下緣水平去除以下組織,上方在卵圓窩下緣水平切去以上部分...[繼續(xù)閱讀]
副房室結是指正常房室結以外的結細胞團,它應位于房室結附近,是房室結的一種變異。1978年Gallagher首次提出副房室結的概念。1981年Klien用電生理和手術的方法證明了這種觀點。但迄今為止尚無確切的形態(tài)學基礎。1992年作者利用光鏡...[繼續(xù)閱讀]
本世紀60年代初,James提出了竇房結和房室結之間存在三條結間束,分別稱前、中、后結間束(詳見有關大體解剖學)。認為這三條束傳導興奮的速度比一般心肌快,竇房結的興奮沿此三束快速傳至房室結。但多年來,對竇房結和房室結之間...[繼續(xù)閱讀]
房室束又名His束,起于房室結的前端,穿中心纖維體進入心室再行一很短距離即向左呈扁帶狀分出左束支,先分出的纖維形成左束支后組(左后分支),再分出的形成前組(左前分支),最前端分開的左束支前組與右束支分叉處,稱為分叉點。因...[繼續(xù)閱讀]
隨著年齡的增長,房室束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纖維增生和脂肪細胞浸潤。在房室束的近側端,其年齡變化與房室結基本類同,但李玉林認為,脂肪浸潤出現(xiàn)較晚,多在30歲以后開始,而侵入結內(nèi)的脂肪多是單個細胞散在分布,一般不形成脂肪組...[繼續(xù)閱讀]
房室束自房室結前端起始,穿中心纖維體前行,在中心纖維體內(nèi)長約1mm,分叉前長約10mm(6.5~20mm不等),直徑1~4mm,穿中心纖維體的部分稍變細,在室間隔頂端束的橫切面略呈三角形。人們常把穿中心纖維體的一段稱為穿部(或穿通部),出中心...[繼續(xù)閱讀]
左束支主干呈扁帶狀分出后,恰位于主動脈右、后半月瓣交界處下方的心內(nèi)膜下,此處有一小凹。左束支主干寬約5mm,由此沿室間隔左側面向下漸變寬,行約16mm,在室間隔左側面中、下1/3交界處,即分叉散開。在豬和羊心,左束支主干多居于...[繼續(xù)閱讀]
右束支在膜隔下方從房室束分出后沿室間隔右側面弓向前下方,在室間隔前上部(動脈)圓錐乳頭肌(Lancisi乳頭肌)的后下方,轉(zhuǎn)向外下而進入節(jié)制帶,經(jīng)節(jié)制帶而達前乳頭肌的基部。人和狗的節(jié)制帶呈肉柱狀連至前乳頭肌,因此,右束支主干...[繼續(xù)閱讀]